我不要孩子做長勝將軍



養兒育女,其實父母在過程中也頗有得著。

最明顯的,是我得以「正視」自己性格上的一些「缺陷」;因為,孩子真的是一面很實在的「照妖鏡」。你的性格如何,你孩子的性格也將必如何。

從小我便是所謂的「明星學生」,在老師眼中品學兼優的好學生、總領袖生、奧數代表、學界冠軍。普世價值中的「勝利」在我眼中是「常態」。但我擁有的真的是「勝利」嗎?在孩子的行為和表現中,我看到的是「唔輸得」和「好勝」;也難怪我小時候真的沒有太多朋友。因為抽離地看,我也是頗「乞人憎」的。

細心回想,其實我只是一個懂得「致勝方程式」的典型香港學生。我知道自己的強項與弱項。強項我會顯得「如魚得水」、「春風得意」;弱項我便會避險怕輸。所以別人眼中的「長勝將軍」,其實只是一個懂得避重就輕的人罷了。成年後,當我面對工作壓力生活困難時,我的抗壓力明顯不足;因為我怕輸;我怕別人眼中「叻女本事」的自己會「令人失望」。但其實又有誰真的會為我的「失手表現」而失望呢?鬥心強和怕輸,其實真的只差一線而已。

為了正視兒子「唔輸得」的問題,而且長遠期望培養他更強大的抗逆心理質素;我們送了孩子學劍擊。劍擊的好處是每課也有練習賽,每次比賽也有分數上落。讓孩子每一次也在學習「面對得失」;我們希望從中讓孩子學懂「贏要有品、輸也要有格」。在學劍的過程中,我們再一次見到中細B的能力分野。不是說學習能力差,而是有些身體的反應和力量,不是三言兩語便可克服的。

昨天第一次參加比賽,分齡賽中我相信孩子是最小的參賽者。直落四局只得一分的情況下分組賽出局。站在場外的我望見孩子失落挫敗的表情真的很心痛。但孩子並沒有因為輸了而哭鬧;但比平日安靜了一點。兩小時過後,當只剩我們兩母子時,我們進行了心靈對話;讓孩子明白比賽的意義在於了解自己有甚麼做得好的地方以及有甚麼可以做得更好的地方。他覺得自己做得好的是有盡力比賽(我也見到他的努力);做得不夠好的地方是未能擋開對手的劍。然後我們討論了一陣比賽戰術,如何可以擋開對手的進攻;再然後,我們便決定大家一起努力在家中練習;下次再比賽過!

在面對「失敗」這一環節,我承認我萬分慶幸兒子比我成熟得多。

張貼留言

0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