懷孕前對於大B細B的概念是零;懷孕時對大細B的爭論非常不以為然,甚至覺得一眾港爸港媽實在太「小題大做」。
不過,經過去年我仔以全班最細的年齡完成K1課程後,我必須承認,我。錯。了。
這絕對是一個值得討論,甚至是一篇「長期置頂」的文章。所以希望寫下我個人的爭扎、與老師的討論、以及一眾經驗家長的分享。
簡而言之,做大B定細B,你必須要緊記:
- 不要只考慮學習能力、學術程度;
- 多著眼於小手肌發展、社交力發展等其他「軟實力」。
- 無劃一的結論,但你必須向自己坦誠;坦然面對自己升學的想法(別因為害怕別人笑你怪獸便對外宣稱無所謂)、坦誠面對孩子的能力(每位母親也患有一定的「眼盲症」,但有時也要嘗試客觀一點)。
- 父母的毅力/時間、「抗比較」力是必須考慮的。
1. 社交力較學術能力更重要
我不認為細B的社交力一定較差,不過,正常小朋友的發展多少有點時序及「預計性」,所以,即使天資再聰穎的孩子,學術能力再高再強的孩子,總會在某些時候呈現出細b的分野。
我仔生得高大,2015年底(剛兩歲時)出席16-17年度K1收生面試時,被不止一位面試老師以為他是超大B; 行為、舉止、言談也是「老積類」的小朋友;認知、語言表達以及一般禮儀也是「淡定有錢剩」個種,幸運有一家以德育出名的學卷「名幼」收了正取K1。因為是心儀之一,所以當時便決心做細B。
第一個學期,作為全班最細,我們遇到兩大難題:
- 要追學術
- 要處理社交問題
前者,老老實實,只要努力、肯付出;小朋友又尚算合作,問題其實不大。只是媽媽要努力一點,或承受大一點的壓力而已。
後者,才是重點所在。我仔2013年12月出生,基本上絕大部份同學也大過他,坐隔離的女同學更比他大了足足14個月!即使學術能力一樣(其實又怎會一樣呢?),社交力和表達力真有很大分野。
在十月下旬,我發現囝囝行為倒退,常常學bb爬地和扭抱;爸爸鬧過、媽媽也教訓過;仍是於事無補。最後,在某個晚上,我和囝囝兩個人到樓下公園散步談心,兩母子坐在路邊聊天;竟讓我發現一個心痛的事情 - 他在學校遇到「欺凌事故」!那位大他14個月的女孩子每次排隊也要他排最後、每次輪隊玩玩具也要他先讓所有「哥哥姐姐」玩先、要求他叫自己做「家姐」!因為他是BB! 小孩子還小,其實遇到這些「不快事」他們不懂得「投訴」,不懂得「求救」;若非外藉家傭和我提出囝囝的倒退行為,在職媽其實未必留意到。
雖然事情最後得以完滿解決,不過我真的感受到培養細B社交力的難道。
如何主動認識朋友、如何與朋友同學相處等問題,其實真的不可忽略。
如果你的孩子社交力強,即便是細B; 也不用擔心。
2. 小手肌的能力
請大家要面對現實。今時今日讀幼稚園同我地小時候個陣真的不同了。
即使入讀非以學術掛帥的學券校,學校對於「執筆」和「小手肌」也是有一定的要求的。我一直以為囝囝的大小手肌表現理想的;不過原來只限於「同齡」(即與細B相比),在老師眼中,其實是要「落力追一追」的。
雖說執筆寫字由K2開始,但K1下學期發現力有不及,一是力追、一是靜待成長的時機。
3. 坦然面對自己升學的想法
坊間有好多名詞形容家長,甚麼怪獸、直升機、虎媽阿豬媽;其實一點也不重要;那有不愛子女的父母?做自己認為對的事便可以了。Happy School, IB 課程,名校神校寶校村校其實也是網名罷了。
如果自己一心想孩子入讀一線小學;無論是考入或是派份的;也請你務必面對現實;認清孩子的能力。否則即便你有幸入讀,其實也只是惡夢的開始。
當然,要細B考入一線小學,孩子的能力、父母的付出,缺一不可。
4. 父母的毅力和時間
前文已提過,因為細B的關係,多多少少也會收到老師的「溫馨提示」,又或者定期的學習進度評估;真的會讓比較「玻璃心」的媽媽們感到難過的;孩子總是處於「大落後」的位置的。當然,毅力強大的媽媽會豪言說句與孩子一起努力上進是一種好體驗。我自己也曾經說過這樣的一句話;不過,當你追完一關又一關;搞好認字又到其他「問題」時,你會不禁問自己,我們真的想孩子活在追趕之中嗎?說好了的慢活欣賞沿途明媚的風光呢?
如果是在職母親,做細B日追夜趕學術進度的生活可能會讓大家錯過了其他親子的美好時光的。
* * * * *
最後,請大家緊記一點:育兒絕無「必勝方程式」,不需評論別人的決定,也不用理會三姑六婆四嬸七叔的意見。
0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