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試結束後,兒子逐步收到老師發放的試卷;知道各科分數後,總會興奮地、失落地、或是可有可無地跟我訴說各科的成績。

在聽兒子風風火火地分享完他和身邊好友的成績後,我微笑地望著他不發一語。可能樣子有點怪怪的,讓他不其然地忸怩起來。

「你到底想說甚麼便直說吧。」兒子終於忍不住大聲問我。

「其實你覺得我們為什麼要考試呢?」我細聲問道。

「這個我知道。老師有教過。考試,是想看看我們還有甚麼不懂得的知識。是否已達到二年級的水平,要不要再努力多一點。」他自信滿滿地回答。

「那你為什麼要跟我報告自己及A同學的分數呢?」

「因為我想你知道我和A同學懂的一樣多!」

小時候的我很喜歡測驗和考試。很喜歡那種「我識晒」的感覺。但成年以後,我卻覺得考試是一把可有可無的雙刀刃。好處,故固然是很大程度上能有效地量度每個人在當刻的知識水平;但同樣地,這個單一的「考試制度」往往未能量化每個人的才能及性格優點,如正確的價值觀、待人接物的技巧、對事物的好奇心等等;「讀得書」不等於「識做人」;成績好的狀元也不保證日後事業發展一帆風順。

所以我很喜歡學校老師跟兒子說的「考試其實是想讓大家知道自己懂甚麼和不懂甚麼。」這一套說法。因為家長沒有機會見到試卷,所以孩子說得如何天花亂墜我們也只能「信個五成」。兒子說他沒有錯很多題目,錯的,也多是「Usual Mistakes」。問他甚麼是「Usual Mistakes」?

他說:「The mistakes that most kids would usually make during examination.」


👀👀👀👀👀👀👀

Photo by Nguyen Dang Hoang Nhu on Unsp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