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oto by Jessica Lewis on Unsplash


不少研究已指出,每個人也有屬於自己的學習方式;比較「籠統」的分類,學習方式可簡單分成視覺型、聽覺型、觸覺型和動覺型。只要找對了方法,每一個人也可以成為傳說中的「學霸」。

有想過孩子是哪一類型的學習者嗎?

我自身談不上是甚麼優異生,但學習路上也一直不用父母憂心,屬於自動自覺且萬分自律的視覺型學生。我對自己的記憶力是十分自信的。小時候背書,從來也是看最多兩遍便已背好。看過的東西,閱讀過的書籍,即使未必能一字一字的背出來,但也絕對可以記得七至八成。

丈夫卻是一名不折不扣的動覺型學生。在香港的填鴨教育中,他的學習路是頗不易的。看的不易明,聽也不太懂;他是必須要自己親身動一動、試一試才能真的領會學者的內容。你可以想像到,在不斷默測考的生態下,他的學習路只可用慘不忍睹四字去總結。

十年前,我們二人一起柴娃娃的學打哥爾夫球。我們跟同一位導師一對二的私人學習。當中感受十分深。丈夫在導師講介一次後,就自己一個去揮揮杆,揮得三五次便已經打得十分像樣,而我呢,導師講了很多遍,我自己也試了很多次,我也學不會。令我深深不憤。然後,深信書本可以提供一切答案的我,便跑去買了兩本關於哥爾夫球初學者的書籍;有步驟、有圖解;看完後,我也打到球了。聽落很玄,但我們兩人就是這樣不一樣的學習者。

兒子出生後,我一直也在想,他到底是像爸爸的動覺型,還是似媽媽的視覺型呢? 孩子六歲了,學習偏好越來越明顯。謎底解開,兒子卻是一位聽覺型的學生。他喜歡閱讀,但更愛聽Audiobooks;他看書未必會記得很多,但只要讓他聽一遍,他會記得大概七成。當媽媽我可以清楚記得在哪本書哪一章節讀過甚麼;但兒子是可以說出在哪一張CD聽過甚麼內容。我見到詩的上句,可以背出詩的下句;兒子可以背得出聽過的Audiobook的對白。

就像是兒子讀書識字學中文,過程很痛苦。我不懂為什麼他總是記不住字詞。我試過圖像記憶法、也試過拆字記字法;試過要他抄寫記字;也試過玩住遊戲學生字;可是怎也學得不好。現在,我只有不停地讀中文書給他聽;讓他多聽,然後再慢慢把中文生字和「讀音」連接起來。時間花多了,但起碼也不再那麼抗拒了。

我覺得人呀,真的很奇妙。明明人人都有學習的能力,但方法和成效卻可以相差十萬八千里。在孩子的學習路上,如果找到了對的方法,絕對可以事半功倍;但如果用錯了方法,可能是苦了孩子也傷了關係。